当前位置:明润小说>其他类型>诸天玩家在线>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临城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临城下(1 / 2)

和唐朝比起来,大宋先天不足,抵御北方蛮族的重要关隘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献给了辽国,导致大宋在军事上只能保持固守的态势,想要在大平原上防御人家的铁骑,除了人海战术没有别的办法。

其实早在北宋立国之初,赵匡胤就考虑过迁都洛阳,赵匡胤想的很有道理,他认为:开封地处平原,周围无险可守,要守卫这里就必须屯扎大量的禁军部队,这就要耗费巨额军费,长久以后,国家难以负担,财政崩溃则国家也就会灭亡。

而赵匡胤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依山背河,形势险固”,在那里定都可以省二十万大军。

应该说,赵匡胤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他的这个计划却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打断了。

赵光义认为,洛阳的漕运早已断绝,经济问题无法解决,因此不适合作国都,开封则是运河枢纽,经济位置重要。

应该说,赵光义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五代就有一位君主后唐庄宗,将都城迁往洛阳,结果因为漕运不通,导致经济崩溃,从而引起禁军作乱,国家灭亡。

赵光义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因为唐代以后,中国北方经济崩溃,只有靠东南地区向北方输血,这就是大运河的意义。而北宋的时候,漕运已经无法到达洛阳,只能到达开封,因此洛阳地区无法接受南方输血,故此不适合做首都。

也因此,大宋开封汴京成了一座百万人的恢弘大都市。

当年,赵光义总结开封和洛阳的优劣时用了一句话“在德不在险”,就是说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于国君的道德,而不在于地理位置。

这句话说的似乎蛮有道理。

但是,试问古往今来这些帝王里,有几个是有“德”的。

大宋开国百余年,到了赵佶之手,已经有亡国之相。

朝堂之上满是弄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已经到了极致。

正如赵匡胤所料,为了保卫首都开封,宋政府耗费巨资在都城周围屯扎禁军,数量越来越多。百年后,北宋禁军急剧膨胀,战斗力却十分低下,北宋有著名的“三冗”,其中就有军队过于庞大一项。直到如今,军费开支竟然达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

再加上赵佶疏于朝政,只一味享乐,投身于艺术,整个国家在蔡京、童贯、高俅等佞臣手里,更是朝着亡国走进了一步。

八十万禁军,虚有其表,纸老虎罢了。

十几年后,金军六万人南下,就酿成了靖康之耻。

当时金国在战后曾经问宋朝官员沈管: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

安卓、IOS版本请访问官网https://www.biqugeapp.co下载最新版本。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p>

沈管回答:在各地养着呢,要用的时候就召唤,光是汴京周边就有五十万,黄河两岸也有重兵防守,你们这群孙子肯定过不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