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9、李善长(1 / 2)

胡长安进门站定后,又陆陆续续有人被小太监引进来。</p>

终于,等众人都到齐后,朱元璋终于从奏疏中抬起了头。</p>

没有过多的废话,朱元璋轻咳一声,直接开始了今日的议事:“如今大明的户帖制度,已经建立的差不多了。现在,朕想进一步弄清楚地方上究竟有多少田,以便日后更好的收税,不知诸位有何高见?”</p>

如今大明刚刚建立,户籍制度还尚未完善。</p>

目前暂时使用的,是一种名为户帖的东西。</p>

户贴上明确的记载了每一户有多少人,从事的工种,以及住址等重要信息。</p>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官员舞弊,户贴上还详细记载了所有经手官员的签名。</p>

从户部尚书一直到地方上的经手人员,一个不少。</p>

如果要抓人,那可真是一抓一个准。</p>

对此,朱元璋也是颇为满意。</p>

不过,光弄清楚每家每户有多少人,还是不够的。</p>

户籍制度不仅是为了清点人口,更是为了收税用的。</p>

如今大明的税收,一部分是按人头征收的,另一部分则是按照土地征收的。</p>

在现在的户帖上,只是简单的记载了每家每户有几亩田地,对田地具体的形状和质量,却是没有作过多的描述。</p>

要知道,河边的土地和山坡上的盐碱地,即使面积相同,土地肥沃程度也肯定不一样,产出自然也是大不相同。</p>

麦田和桑田,即使面积相同,收税种类也要有所区别。</p>

如果不加以区别,只是简单粗暴的按照面积来收税,那人民肯定会有意见。</p>

现在大明刚刚建立,用简易办法收税还勉强能凑合,不过长此以往,肯定不是个办法。</p>

朱元璋话音刚落,户部尚书徐铎率先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不如沿用宋朝的方法如何?”</p>

“命专人到民间丈量土地,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田,方田四角,立土峰为准,然后根据方田的土壤色泽、厚薄和肥瘠将其划分为五等的标准,以此作为依据收税。”</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