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明润小说>历史军事>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 21、第21章 大办婚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1、第21章 大办婚礼(1 / 2)

这个构想很完美,但要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p>

最关键他自己也不懂农耕水利之事。</p>

最后只能找来杨洪商讨这方面的可行性。</p>

两汉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各种农耕器械已经趋于完善,生产力较之早秦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p>

但是农作物本身产量低的问题却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p>

不问不知道!</p>

经过杨洪的一番解释刘瑁才了解到这个时期南稻北麦虽然已经开始在各地普及,但人们的主要粮食还是黍稷为主。</p>

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p>

五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食物,其中麦是外西域传进来的,其它皆为华夏原生主食。</p>

“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p>

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p>

“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p>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p>

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p>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