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明润小说>游戏竞技>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15章 第 115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5章 第 115 章(1 / 2)

();

();裴若竹看中棉布的优点——松软保暖, 不易褪色。

她入宫时见过诸多珍稀之物,阔了眼界,故能准确察觉到棉布的独到之处。这一点点独到, 对于富贵人家兴许微不足道,但对于百姓而言意义重大。

冬日御寒是最重要的。

裴若竹向夫君招招手,乔允升赶紧递上来一个小布囊。裴若竹从布囊里取出几团白中带些暗黄的棉絮, 置于手心, 问道:“那弟弟必定也见过此物吧?好似叫作棉花?”

“见过。”裴少淮点点头。

他并不急着说自己的见解, 让三姐先说完。

裴若竹看着手中那团棉絮,有些兴奋道:“我原以为这也是蚕虫吐出来的丝, 才能如此细软, 打听后才知晓,它竟是木生的,春种秋结,花开成棉……既都是土里种出来的,何不以棉代麻葛,织出来的布更加贴身暖和?”这是她最开始的想法。

“我愈是打听, 愈多疑惑,明明已有诸多契机, 缘何棉布还不能盛产。”裴若竹言道, “故此今日过来向弟弟讨教。”

裴少淮了然。“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棉花自天竺经南北两线传入大庆, 由来已久,北线为丝绸之路传入吐鲁番盆地,南线为海上商船传入闽广。

裴少淮知道,顺着历史轨迹, 棉布势必会替代麻布,甚至替代绫罗绸缎,只不过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这个过程会漫长一些罢了。

只闻裴若竹继续说她打听到的事,她言道:“我先是以为赋税过重,百姓种棉无所收益,但朝廷颁布《教民榜文》,鼓励江南百姓种植木棉,超出定额的棉亩不予征税。我后又以为是纺织成布极难,消耗人工,结果打听到乌泥泾曾有过一位黄道婆,从崖州带回了擀、弹、纺、织之法,受松江人所赞誉。”

裴若竹顿了顿,面带疑惑,问道:“朝廷减税,又有纺织之法,仍不能推广,莫非是这棉花极难种植,非肥沃之地不能生?”

她是尽自己所能打听过了,做足准备,才过来的。

“非也,恰是相反,此株不比粮食娇贵,沙壤、沿江海滨、不易灌溉之地,皆可成活产棉。”裴少淮应道,“松江府三面临海,耕地被海水斥卤,或芦苇丛生,难以耕种谷稻粮食,所以百姓多垦荒种植棉花谋生计。”

是以,大庆棉布多出自于松江府。

裴若竹听后更想不明白了,这样的好东西,怎就拘囿于松江府了,久久未能铺开种植。她问道:“太湖苏杭是大庆的织造之乡,又毗邻松江府,缘何不种棉花?”

“松郡受海水斥卤,只能种棉。”这是位置使然,裴少淮道,“而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却不是只能种棉。”

他又道:“田有万亩桑,家家弄机杼,处处络纬鸣,这几处已有成熟的桑蚕业。”

裴少淮没有将后面的话继续说下去,但竹姐儿接过话,说了出来:“这几处的百姓不会轻易放弃既有的产业,而冒险种棉花织棉布。”

只要大庆还需要绫罗绸缎,他们就能靠种桑养蚕饱一家老小,这才是稳妥的。

除非有那么一日,种棉获利明显高于丝织。

“那其他地方呢?”裴若竹又问。

“松江府往南或是往北,自然都可种植棉花,只不过万事都是循序渐进。”裴少淮解释道,“三姐不妨试想,松江府之外,若有农户种了三两亩棉花,岁末收棉铃几百斤而已,农户会如何处置?”

裴若竹思忖了好一会,才应道:“说多不多,只怕这户人家未必会为了这几百斤的棉铃准备一整套的器具,而选择手工去剥棉籽,再慢慢搓成线、纺成布……这样耗去的人力大大增加,而产出的布匹良莠不齐,多为自产自用。”

只要不像松江府那样连片种植,就很难形成产业。

劳而不见利,推广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裴少淮愈发敬佩三姐,只需稍作引导,她便能想清楚、想明白其间门环环相扣的道理。裴少淮甚至觉得,即便没有他的解答,三姐多花些时间门,出去走走看看,也能看透想透。

有的人看到一方小布,只是一方小布而已,而有的人透过小布已经看到满山遍野雪茫茫的白棉花。

裴若竹一边思忖,一边将心中所想说出来,道:“此物要多种才可见其利,借助纺织机具才能省其力。”

“三姐可以再多想一层,缘何机具分为搅车、大弓椎、捲筵和踏纺车这么多种。”裴少淮道,每一样机具都代表其中一道工序。

裴若竹对弟弟所说的这些机具并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没能想明白这层深意,但她并未追问,而是先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可以以后再慢慢想通。

她轻抚隆起的肚子,笑笑道:“若是有机会,还是要去一趟江南之地,总是真正见过了用过了,才能想得透彻。”

“父亲就在太仓州,一定会有机会的。”

方才谈话间门,裴少淮一直没注意到三姐夫,这会儿谈完了,才看见乔允升一直在茶案上运笔记录,写下了好几页纸。

竹姐儿谢过弟弟解惑后,告辞又去了逢玉轩那边,乔允升则留了下来。

“内弟见识真广,不光识得制造银币,还懂得种棉纺织。”乔允升赞道,又言,“今日真是跟着长见识了。”

“姐夫过誉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