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饼(2 / 2)

  葛娘子本身立得住,关系又硬,这几重关系下来,就算她行动间还是略随性些,也没人敢瞧不起她。

  且她见识又广,武艺高强,性子又开朗,她放松下来后说个几句就能把人吸引过来,因此和同桌的三位恭人谈得不错。

  文皎见她如此,放心一笑,再远远的看看玉儿那一桌,五个小姑娘也说笑得正开心,便专心和于巡抚夫人丁氏谈论儿子孙子教育问题。

  于巡抚已经官至二品,自然知道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他家也是从孩子一两岁开始就教读书习字,等大了三四岁,最晚不超过五岁,便请先生开蒙上课。

  丁氏的大孙子于光远前两年便开蒙请了先生,二孙子于光卓明年也要去读书。

  正好青玉翻过年是三周岁,虚岁也四岁了,和丁氏膝下养的两个孙子岁数差不多。

  文皎听了丁氏说于家请的先生是进士出身,虽然只是三甲,却也觉得难得了。

  大燕朝之中,教育水平最高的三地是京中,苏浙一带并山东一地。

  京都是天子脚下,苏浙富庶,山东是孔孟之乡,自然都是人才辈出。

  每届会试殿试,若不是朝中为了各地势力平衡,会多取它地之士,估计二三百的进士名额都要被这三地举子包圆儿了。

  而西北地广人稀,进士举子自然也不多。林海在扬州和京城都能轻松找到二甲进士给家中孩子上课,但在这里却要多费些功夫了。

  说句不好听的,这里三年出几个进士,自然是勤奋谨慎力争上游,连丢官的都少,哪儿那么容易请来你家做先生?

  于家这位先生姓东,年已五十二岁,一生仕途不得意,流转各处做了县令知州,倒是学问扎实,见识也多。只因身体不好,所以早早退下颐养天年。

  恰是遇到于巡抚家要请先生,他自家虽然不愿意再做官,但儿子孙子也都要读书,能和于家攀上关系,往后自家孩子也能走得顺当一些,因此到了于家任教。

  丁夫人自然说得比上头委婉许多,文皎从心里还原了一下,笑道:“你家能找到这么一位好先生,真是难得。我想着我家青玉正好也该上学了,不知道他方便不方便再教一个学生?”

  文皎话中的意思丁夫人一听便知,笑道:“先生那里好说,夫人不弃嫌,什么时候方便,只管把孩子送来,多一个同窗,也让我家两个小子知道厉害。”

  听了这话,文皎谦虚道:“青玉还不到三周岁,字都没认全呢,哪儿有什么厉害不厉害的。只要他读些书懂得道理,我就知足了。”

  这时提督夫人从氏问道:“今儿怎么不见夫人家的哥儿?”

  文皎便回说在他姐姐们的先生那里上课呢,由此又引发了夫人们对教育自家女儿的讨论。

  因为开国皇后立下了选女官制度的缘故,大燕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重视女子的文化教育。

  秀才之女便可以入宫参选女官。若是选中在宫中服侍十年出来,不说才学能为都大有长进,只说得了的官位品级,可是与在朝官员同等的分量。

  且一位五品女官出宫后,不管其出身如何,她在婚姻上的优势,几乎可以比拟公侯尚书侍郎之女。

  就是六七品或是□□品的女官女史,身上也都贴着“皇宫认可”的标签,就算年龄稍大些,也有不少人家求娶。

  女官五年选一回,五年放一回,眼看着出宫的女官都得了好出身,亲朋好友乡里乡亲的能不眼馋?

  就算是不想让女儿去参选的人家,有的也会让女儿多读几本书,识得字。

  朝廷重臣或是公候之女自然不需要参选,但世人皆有比较之心,眼看出身不如自己家的姑娘们都文采皆通,身上有一技之长,出身高的人家和闺秀本来就心气儿高,也不想被比下去。

  有些人家直接让女孩子和兄弟们一起同先生上课,有些人家会另请女先生来家教学。

  若不是林海文皎自江南回京时带了三个族侄族孙,英莲陆清又是别家女子,一同上课不方便,林家应也是男子女子一同上课的。

  今日来的两个姑娘,从提督之幼女从卓逸十三岁,军粮道权文滨之幼女权燕秀十五岁,都是充作男子一般养大,性子都豪阔大气,和黛玉三个十分谈得来。

  提督夫人从氏说着说着叹了一句:“女孩子还是养得胆子大些好,养得和病猫儿一样,出去不是白受人家欺负?”

  文皎十分赞同这句话。

  这世道本来女子就有诸多限制,三从四德就是女子身上的好几道枷锁。若是她们教女儿,还都教得只会“温婉贤淑”那一套,被欺负了不懂反抗只会哭,不是让女儿自寻死路?

  她举杯笑道:“当为夫人此话饮一大杯。”

  ※※※※※※※※※※※※※※※※※※※※

  陆溶(掰着手指头算):初六初七初八初九……(而后悲愤的看着作者):我都带了四个下午的娃了,你为什么还是不给我见林姑娘!

  作者美滋滋的吃了一口酸奶,然后假装没听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