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明润小说>历史军事>从李自成义子开始> 第135章 关宁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章 关宁军(1 / 1)

崇祯十四年七月,宁远城外旷野里一片灰黄,入目间尽是荒芜,道旁的许多农田也都已经荒废,压根没有耕种的迹象,显得极为萧瑟。

自从洪承畴大军陈兵宁远城之后,硝烟的味道也就显得越发浓郁起来,宁远城附近的百姓们大多都向后方逃去,他们宁愿舍家弃业也要跑回到关内去——谁知道鞑子什么时候会打过来呢?

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道黑点,他们渐渐放大之后,却是上千名大明骑兵,他们当中簇拥着许多将领,朝着宁远城疾驰而来,一面面明军大旗在空中飞舞,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写着‘宁远总兵吴’字样的旗帜,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见到总兵大人的军旗,宁远城上的明军也不敢怠慢,他们核对完身份之后,便将这些人放进了城池。

为首的将领正是三十出头的吴三桂,即便经过了旅途劳顿之后,整个人却依然显得精神奕奕,进城之后便立刻去拜见总督洪承畴。

洪承畴得知了吴三桂归来,也是颇为高兴,将其迎入了衙门里——倒不是单纯给吴三桂面子,实在是因为吴三桂这一次出行,身上肩负着一项极为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前往觉华岛方向接受军粮。

辽东身为九边之首,又是抵御建虏的最前沿,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辽东囤积大军却无法实现供给,早在隆万年间当地的米粮价格就已经涨到了石米四两,石粟二两的地步。

为了供养洪承畴大军,光靠辽东本地的粮饷肯定不够,于是崇祯便命令内地转运粮饷至关外,来支撑大军用度。

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运输的成本。

安卓、IOS版本请访问官网https://www.biqugeapp.co下载最新版本。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过去大明朝为了向辽东运输粮食和白银,通常都是从山海关一路运输饷银,像江南地区的米粟,经过漕运到达京师,再由京师运抵辽阳。

这种运输方式不仅路程极为遥远,且道路状况不佳,许多地方都是山涧险阻,车辆不通,只能牛畜驮负,效率低下不说,还经常会出意外,像南方运三石粮食到通州后往往只剩下了一石,而这一石粮运到辽东后往往需要一两以上的路费,要知道往年丰年的时候一石粮能买上七八石。

而在这个时候,朝廷里便有一个叫做沈廷扬的小官,他提出了一条建议,那就是陆路运输既然这么贵,咱们可以走海运的形式,从登莱运米粮至辽东。

的确,从通州沿着山海关进入辽东,需要绕很长的一条弯路,可是倘若从登莱到辽东,则距离至少减少了一大半,且海运能以更低的成本运送更多的粮食,由此得到了崇祯的赞同。

因此,今年的军粮通常都是走海运路线,抵达了觉华岛之后便继续绕过觉华岛,朝着着塔山和高桥方面前进,靠近笔架山的岸边卸下粮食。

洪承畴原本有些不放心海运方法,于是便让吴三桂去接应粮船。

吴三桂喝了一碗茶之后,恭敬地说道:“大人,朝廷从海上运输军粮着实不易,如今海面尚算平静,平安抵达的沙船也不少,可是一旦风浪陡起,就常常会有粮船沉没。”

洪承畴点了点头,道:“觉华岛和宁远城都是军粮囤积重地,关系到全军命脉,因此绝不能有任何风险,还请长伯调集兵马加固宁远和觉华岛的防守,万万不可为敌军所趁。”

吴三桂连忙拱手道:“卑职一定严格遵守大人的指示去办,绝不敢有丝毫松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